去年以来,期货公司挂牌新三板热情高涨,挂牌加速迹象明显。9月,长江期货也成功登陆新三板市场。对此,公司董事长谭显荣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期货公司选择挂牌新三板,一是有利于拓宽期货公司融资渠道,增强资本实力,近两年来,期货公司风险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推动期货公司亟需与资本市场对接。二是有利于引入战略投资者,提高股份流动性,优化期货公司股东结构。三是挂牌新三板成为公众公司,促使公司治理、财务管理、信息披露更加规范,有利于期货公司优化法人治理结构、提升运作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期货公司和整个期货行业的成长进步。
他说,早在2016年底,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曾表示,继续支持期货公司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其通过境内外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等方式扩大筹资规模。而IPO门槛高,排队时间长,中小期货公司大多无缘主板或中小板,新三板则成为期货公司挂牌上市的主流选择。
中国证券报:鲁证期货、弘业期货相继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长江期货有无类似考虑?为何选择在国内挂牌?
谭显荣:随着期货公司业务发展的日益多元化,为有效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实现资本扩张与业务拓展的良性循环,期货公司亟须资本市场的滋养。上市地点的选择,主要基于一家公司对其自身在未来市场中的定位和发展战略。长江期货作为上市证券公司长江证券的控股子公司,基于政策、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考虑,长江期货选择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在国内挂牌并不意味着忽略境外业务和国际市场。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进程正在稳步有序推进,双向对外开放进度也在日益加快,在这一过程中,长江期货也将加快境外业务的拓展力度。
中国证券报:长江期货如何利用挂牌企业优势,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战略规划?
谭显荣:新三板挂牌只是长江期货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十余年来,长江期货始终秉承“诚信为本、专业理财”的理念,立足于服务产业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业务保持高速成长,获得行业“AA”最高评级,并逐步成长为中西部地区期货业的领军企业。
长江期货挂牌新三板,将打通融资渠道,扩大筹资规模,进一步增强资本实力。长江期货将以此次挂牌为契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努力实现进军行业前十的奋斗目标。
一方面,回归本源,服务产业,打造风险管理品牌。长江期货将继续大力推进风险管理业务,通过“1231”专业团队服务模式,利用风险管理子公司平台,创新风险管理产品设计,有效解决实体企业在期货市场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痛点。深入推进“保险+期货”模式,实现“1+1>2”的效果。长江期货还将积极拓展境外业务,结合境内境外业务,深化产业服务。
另一方面,创新求变,转型升级,打造财富管理品牌。长江期货将坚持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的理念,利用资产管理业务资格、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资格、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准入资格等多项资质,基于客户不同的投资需求、投资标的和风险要求,为各类投资者提供多元、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以优质的态度和专业的水准,助力客户财富的保值增值。
中国证券报:期货公司纷纷开展“期货+保险”、场外期权等业务,进一步细化服务实体经济的内涵。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期货公司应如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谭显荣: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品种体系不断丰富,期货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市场流动性不断增强,投资者结构和交易行为日益多元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需要更加充分使用风险管理工具,增强自身的经营能力。风险管理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对期货公司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是给期货公司提供更大的舞台。
首先,期货经营机构自身的服务能力直接影响着实体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的效率,要加强期货行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这对期货风险管理业务等创新业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就曾表示,期货行业长期以来低层次竞争的根源,在于服务的常规供给过剩而有效供给不足。目前,我国规模以上企业有50多万家,但我国期货市场的产业客户仅有2万余户,大量有风险管理需求的上下游企业尚未直接参与期货市场。要让这些企业实现人不进场而风险管理需求进场,就需要期货行业积极推动市场模式的创新。
其次,期货市场在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有着广阔空间,具体表现在可以帮助实体企业建立期现货结合的经营方式、与保险公司在服务“三农”和精准扶贫等方面开展“期货+保险”、场外期权等业务。稳步开展“保险+期货”等期现结合的业务试点,加快场外期权市场建设,将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三农”,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服务“三农”工作,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最后,中国理财市场空间巨大,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期货资管市场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与此同时,期货行业的客户规模在不断增长,佣金却在不断下降,通道业务的价值在逐渐递减,财富管理是期货公司在当前商业模式下的必然选择方向,也是改变期货行业投机形象的重要途径。